祭奠512汶川地震一周年
挽歌 公元2008年5月12日,午后2時28分,來自地層深處的大震將這個民族分裂成了兩個部分:這一頭,幾萬名殉難者從此遠行;那一頭,十三億人同唱挽歌。從來沒有哪一種悲傷,如此牽連著山川大地、億兆蒼生。
這是國殤。是五千年與十萬萬人的葬禮。無論白花、喪服、松柏還是夜燭,無論已死、將死、方生還是未生,都是國殤的主角。正如所有知名與不知名的生者,知名與不知名的逝者,連同依然掙扎在廢墟里的傷者,都是這個民族的主角那樣。
我們胸佩白花,為你送行;
我們換上喪服,為你送行;
我們手執(zhí)松柏,為你送行;
我們托著夜燭,照著你安返天家。
魏晉習俗,送葬時親友必唱挽歌。南朝時仍如此。活著的人哀傷傾訴,唱盡了逝者的音容笑貌、功德善行。這一刻,我們也要為你這樣唱。
我們看著你蹣跚學步。我們看著你漸漸長大。我們看著你辛苦忙碌,直到年華老去、鬢發(fā)白霜。在一個個縣城、一處處小鎮(zhèn)、一座座羌寨,盡管貧窮,依舊正直,雖說卑微,仍然善良。你們勤勞堅韌、懂得關愛。你們樂天知命、從不輕訴憂傷。
你們有時委瑣,卻從來心懷堂正;你們偶然冷漠,卻始終包容善解;你們的生活或許蒼白,卻用自己的勞作與脊梁,支撐了這個以五谷與土地、社稷和倫理為象征的偉大民族。你們的一生,大多沒有大功德,也沒有大過失,一如千百年來棲息過又走了的那些人兒;你們的名字將被漸漸遺忘,然而,你們活過、做過、生存繁衍過……
魏晉習俗,送葬時親友必唱挽歌;钪娜税麅A訴,唱的其實也是自己的前路。在國殤中,我們也為自己而歌而哭。因為這一刻,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而在生生大化的進程中,在后世孩子的臉上,依然可以看到你我的面容。
你們漸行漸遠、漸抵天家。然而,我們還有一些別的話。
歷史上,每一次的大震與國殤,都觸及著一個民族最隱蔽的心靈、最深處的情感。正如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與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不僅是一個歷史符號,不僅成為兩個時代的界標那樣,它也漸漸成為親歷民族代代相襲的心靈密碼之一。汶川想必并不例外;
在這場國殤中,我們目睹了一切漠然、一切迷失、一切娛樂化;我們更目睹了這個古老民族偉大的精神復蘇。那漫天的眼淚,那心手相連般的救助,那民胞物與的浩瀚情懷,曾經(jīng)是這個民族最悠久、最動人的氣質(zhì)。它也曾經(jīng)離開我們太久太久。如果說,在汶川我們見證了時代的迷失,那么,我們也見證了歷史的回歸。我們希望這種回歸能夠沉淀而為這片愈久彌新的土地、它的基本氣質(zhì);
我們希望,因你們的犧牲,我們的族群由此重生。以汶川為界標,能夠讓我們的孩子在友愛、互助中生活,而不是像我們與幾代先人那樣,只能俯下身軀、作歷史與后世的犧牲;
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以笑容行世,心靈與大地自然向彼此無限開放,而不再匍匐于任何人生之外的觀念,直至四海一家、天下大同。
你們漸行漸遠、漸抵天家。愿你們在天國的魂靈,護佑我們在地上的家園、民族、孩子和蒼生。
=================
燭花跳,煙火撩,遍野哀聲魚龍繞.夜里盡是飄忽聲,五萬故人過奈何,走三步,盼千回,回回望斷蜀山道,訴不
盡離愁. 清明雨落千百遍,裸山巒,綠墳頭,今人舊夢幾許愁?斷斷念念,卻不下眉頭
=================
魂兮魂兮,勿復遠游,聽我高歌,歸來方休。歸來方休,托體山阿。死者以已,生者當勉,聽我高歌,祈我故國。祈我故國,福澤遼闊。幸甚至哉,豪情幾多,山河為證,日月為佐。
嗟呼!才思絕于雙淚,而蜀民育吾之情又豈雙淚可表?支字片言,以祭國殤,哀食尚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