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鴿的體能極限 五年前全國各地都熱衷于幼鴿短平快的大獎賽,有300、500公里賽距,可是近幾年來又有所變化,幼鴿比賽的賽距有些地方超出了500公里。賽距增加到了700、800、1000公里。今年還出現(xiàn)了幼鴿賽千公里公棚。這種情況是因為有了重獎的結果,象臺灣五關賽一樣,數(shù)萬羽幼鴿。
。、成鴿的體能極限
成鴿的比賽空距遠者達3000公里,但最多比賽空距還是1000公里。但成鴿的賽距多少為好呢?上世紀以前,各大協(xié)會把500公里僅作為訓練而已,不作為比賽站,都熱衷于長程和超長程比賽,差不多每年都有1000和2000公里的賽事。而進入2000年以來,大多數(shù)協(xié)會都在舉辦短距離大獎賽,1000公里比賽不再組織了,超遠程被遺忘了。除上海和江蘇等省市少數(shù)還舉辦千公里比賽,而且上海江蘇還兩年舉辦一次2000公里以上的大賽,如此,這對未來的信鴿運動將是一個不好的消息。
這是不是因歸巢率低和現(xiàn)在的商業(yè)賽事多而影響的原因本人僅從歸巢率低來分析信鴿運動體能極限的問題。
成鴿合適的賽距可以相對體驗運動體能的極限。大家都知道歐洲的巴塞羅那千公里國際大賽,是國際上稱為最高級的賽事。幾個國家的賽距在700-1200公里,參賽的賽鴿年齡均在2歲以上,1歲鴿很少參加,幼鴿是絕對不能參加。日本鴿友喜歡參加協(xié)會舉辦的1300公里大賽。經(jīng)過幾十年的比賽,摸索出成鴿的歸巢能力、速度和歸巢率。上海這兩年來增多了千公里比賽的次數(shù),千公里今年有三次,800公里到900公里有三次,2000公里一次,還不包括各區(qū)縣組織的比賽。上海千公里比賽也可謂中國的“巴塞羅那”,參賽羽數(shù)都在上萬羽到數(shù)萬羽,是廣大會員喜歡的比賽。
成鴿的運動體能極限在千公里比賽中,歸巢率高、速度快,以巴塞羅那國際賽和我國上海千公里大賽,證明成鴿飛千公里消耗的體能未達到運動極限,很適合千公里的比賽。但飛超遠程2000公里以上的賽距,歸巢率低,速度慢,應該說超過了成鴿的運動體能極限。根據(jù)幾十年超過1500公里以上的比賽歸巢率低的分析,成鴿的體能極限不能超過1500公里,上海多年比賽的1500公里 ,歸巢率高,速度快,驗證了成鴿飛1500公里,是成鴿的運動體能極限為正常,是飛超遠程的最佳賽距。
。、信鴿運動體能極限的進化
以上探討了幼鴿和成鴿的運動體能極限,當然,萬物的性變是沒有絕對的,應該是相對的。萬物隨著氣候和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就賽鴿而言,影響賽鴿的運動體能極限是和賽距的長短而決定。但通過人為的改良和多年實際訓練、淘汰、進化會有質的發(fā)展和變化。比如說,臺灣原來引進歐洲巴塞羅那千公里國際大賽高位名次的賽鴿,這些參賽時年齡都2歲到5歲以上的晚熟成鴿。但臺灣鴿友讓它們的子代幼鴿參加海上的一還將有賽,由于獎金高、參賽的羽數(shù)達數(shù)萬,歸巢卻幾十羽或幾百羽。有時到四關已全軍無一歸還。那些有幸五關獲獎的伯馬或殘多少羽的幸存幼鴿,就價值連城。臺灣鴿友就通常超額完成些幼鴿一代又一代的繁殖、訓練、海上實戰(zhàn),淘汰、進化,把歐洲長距離晚熟鴿培育成了海上五關幼鴿賽的快速鴿。還有人們公認的,楊森快速鴿配狄爾巴的千公里快速晚熟鴿后,使狄爾巴的千公里飛得更快了。這就是人們公認狄爾巴配楊森鴿是最佳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