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方鴿友即將來訪,我因此沒有回家,在單位里等待著鴿友的車來我好去接他,心里頭還糾集著一個念頭,我的高原17,到底是留下養(yǎng)老,還是將隨著鴿友去他們那,在那里找到適合它們比賽的中長距離賽事,在那里去發(fā)揮這個中國獨一無二的貴族血統(tǒng)鴿子飛遠距離的優(yōu)勢。 一個沒落的貴族血統(tǒng),我一直這樣看待我的高原雨點們。
想當年我們這很多鴿友都會因為擁有一系高原軍鴿而沾沾自喜,就好象在起跑線上贏得了先機,在環(huán)法賽事里穿上了黃色領騎衫,這些雨點們也確實發(fā)揮了它們穩(wěn)定,吃難天,耐山區(qū)惡劣競翔條件的優(yōu)勢,不死必歸或許有些夸張,但它們穩(wěn)定的歸巢率贏得了90年代鴿友的追捧。
那時的我們,追求的是回來得多,經得起放。
但漸漸的對鴿界的名利追求顛覆了傳統(tǒng),速度這個名詞漸漸的覆蓋了穩(wěn)定。就連60歲的孫老在一場500賽事取得多羽獎后對鴿友的恭賀嗤之以鼻:回來得多起啥作用哦,差別個冠軍分速那么多。
多漸漸的成了負擔,成了鴿友笑談的話柄:誰誰誰回來一網,高位獎一個都沒得,好菜哦。
我于是也隨波逐流,掘棄了對高原17的使用,公棚里打過比賽的雄留下了一羽,因為它留給我第一次打公棚美好而苦澀的記憶;高代的老血統(tǒng)留下一羽,因為它是個盡職盡責的好保姆;當年在500本地賽飛過19名的漂亮雨點雌也留下了,因為不斷的有鴿友把它拿去,想要復制當年的輝煌。其它的,就早已下落不明了。想當年巔峰時期,棚里好歹也有20羽這路鴿子吧,那些在500中不斷緩慢回來的鴿子,它們或許早就不在這個塵世間了吧。陳文廣老先生看到這些,請萬不要責備于我。不是我們改變了鴿界,而是鴿界改變了我和你。
沒有再繼續(xù)高原17的使用,但并不影響我對它們的厚愛,遠在江蘇慈溪的阿峰專程來拿走過兩羽幼鴿,即將在2010年的遠程賽事中發(fā)揮它們的優(yōu)勢,我的網絡徒弟來萬源,我也總會抓羽高原給他們,我說只有先通過有鴿子能在不同比賽中堅韌不拔的回來,新手們的興趣才會更濃,才會積累經驗和信心。想想當年,我們不也是這樣一步步走過來的嗎。
這次的老鴿友來,我想要把公棚飛過的那羽讓他拿回去,在我這已經耽擱它好多年了,老鴿友和我追求的不一樣,他想要培養(yǎng)飛得遠,耐得壞天的鴿子,這一點,高原高貴的血統(tǒng)里,以生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