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的《錢江晚報》刊登了這樣的一則消息:
2015年的1月18日,浙江浦江一位新娘在婚禮開場前駕車逃婚,對于自己的舉動,新娘給出了如下解釋:她和新郎其實認識也就幾個月,這期間單獨吃飯沒有超過3次,沒有看過一次電影,總之,兩個人之間沒有戀人該有的一切和溫馨,原因就是為了照顧父母的感受,又一想自己年齡也大了,將就吧!后來越想越對不住自己,于是出現(xiàn)了本文開始的一幕:新娘駕車逃婚。現(xiàn)實生活中,多數(shù)人的將就,往往壓力來源于父母和社會,父母的觀念,社會的風氣, 從情理上講,我們可以理解父母的苦心,但是我們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是父母的依附,我們有選擇自己生存方式、愛情方式的權(quán)利和自由。
我們身邊,有的人面對婚姻的不幸,選擇了默默忍受和將就,用他們的話來說,就是為了給兒女一個健全、溫暖的家庭,實際上也是為了照顧兒女的感受。難道為了照顧別人的感受就應(yīng)該置自己的幸福于度外嗎?
為人父母之后,孩子有了錯誤,你不去嚴格的要求和正確的引導,而是一味的選擇將就,這對于孩子是一種溺愛和縱容,更是對孩子成長的不尊重和不負責任。
人際交往中,總是把別人當回事,將就別人的過失,對方就容易不把你當回事,當有一天你拒絕將就別人時,對方就會開始怠慢你,所以面對別人不合理的參與和過失,我們應(yīng)該學會拒絕,而不是將就,記住,拒絕不是狹隘,既是為了證明我們有獨立自主的能力,又是對于別人成長過程的尊重。
對待工作也是如此:舉個簡單的例子,每個公司針對員工遲到都會制定相應(yīng)的處罰措施,假設(shè)說,現(xiàn)在有一個人遲到了,原因就是昨天晚上在公司打掃衛(wèi)生,回來晚了,結(jié)果早晨就睡過頭了,可能有的領(lǐng)導將就了他。那么請問大家,如果這次沒有罰他的款,結(jié)果會怎么樣?那就是明明都應(yīng)該提前的問題反而就會靠后,因為下次員工再犯錯的時候,都會找出很多合理的借口和理由。領(lǐng)導,我昨天晚上鬧肚子了,領(lǐng)導,我昨晚發(fā)燒了,所以來晚了。
如果說婚姻不幸福,你將就;工作沒做好,你將就;與別人相處的不和諧,你依然是將就!我敢說,在你將就的人生里,一定會充滿拖延、沒有原則的妥協(xié)、無奈、迷茫和糾結(jié)、得過且過,這樣的生活必然不充實、不幸福。
告訴你,一個人要想做好一件事情,會有一百個理由去做。不愿意去做一件事情,會有一百個理由不去做。我們是靠結(jié)果生存,不是靠將就生存。
因此我們應(yīng)該去做的就是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可以就是可以,不可以就是不可以;絕不可以將就,作為一個態(tài)度認真、執(zhí)行力強、對別人和自己生命負責的人,永遠都不會講出“將就”這樣的話語,面對生活中習慣用將就來勸誡和搪塞別人的人或者事,我們一定要勇于指正并且耐心引導,這才是一種正常的心態(tài)。
當然也有可以將就的時候,比如說,早晨你想吃餃子,后來下午由于忙,沒有時間去包,那樣的話,吃一頓面條也是可以將就的,這樣的將就是合情合理、無可厚非的。
春節(jié)要到了,我想對大齡青年的父母說,在你們和孩子見面的時候,請給他們營造一個溫馨的氛圍,不要見面以后,就馬上批評,不停的追問:啥時候結(jié)婚?怎么還沒有要孩子啊?千萬不要不停的督促他們,對于兒女的親情。溫情、關(guān)懷及體貼我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對于兒女的事情過分的參與,反而適得其反,龍應(yīng)臺說,父母是有有效期的,兒孫自有兒孫福,還是讓他們自己去選擇吧!這既是對他們成長過程的尊重,又是對他們默默無聲的支持。
新娘對于自己的婚姻不愿意將就,其實這不僅僅是她對于自己的尊重,更是對于父母觀念,社會風氣的一種擲地有聲的回答。
最后問大家:對于只有一次的人生,你愿意事事都選擇將就嗎?